
2021年12月10日上市
影響力從來都是雙刃劍,它可以眾聲喧嘩、一地雞毛,也可以因勢利導成為向上向善的力量。
明星公益的初衷不一而足:樂善好施的個人情懷,心懷慈悲的宗教信仰,公眾形象打造的需要。甚或是大環境使然,從前的錦上添花變成今天的標配……但是正如人們常說的,更大的能量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公眾人物在公益方面有理由承擔更多。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把流量轉變成正能量,事情就有可能走向反方向。正如近期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娛樂明星網上信息規范相關工作的通知》所指出的,流量至上、畸形審美、“飯圈”亂象等不良文化沖擊主流價值觀,緋聞八卦、隱私爆料占據網站平臺頭條版面、熱搜榜單,占用大量公共平臺資源。
流量向善、飯圈向善不是一句空話,過去幾十年全球娛樂圈都不乏這樣的經典案例。我們也更愿意相信人心向善的初衷,重新打量明星與公益、與社會的關系。向善星力量,公益新希望,自年輕一代始。
封面故事
陳立農:有能力的時候,
就想幫助更多人
本刊記者/萬小軍
他希望參加公益是源于內心的熱愛,因為這樣才會長久。
宋祖兒:公益是件美好的事情,觸手可及
本刊記者/龔怡潔
公益和細水長流的小事相關,是一種習慣。
檀健次:小炭火熊熊燃燒
本刊記者/賀斌
檀健次發現很多人喜歡自己,將自己作為榜樣,甚至是當作生活中的樹洞來交流,這讓他感到責任重大,“如果我的行為會影響到他們,那我就得做好榜樣!
沈月:走過公益的雙向街
本刊記者/吳可言
去幫助別人,自己也有獲得感,這是一種雙向的激勵。
明星公益30年:從萬丈豪情
到錦衣夜行
本刊記者/程昕明
一個群體的公益與不同時代的體溫。
對 話
盧邁:為了農村兒童吃上
一頓熱乎飯
本刊記者/溫如軍
要把農村兒童營養改善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來對待,將兒童利益最大化;中國應該有一個《校餐法》,目前立法條件已經成熟。
圖片故事
垃圾填埋場里的助產士
本刊記者/龔怡潔 攝影/Elisabetta Zavoli
“如果真的有地獄,那大概就是垃圾填埋場了!钡褪窃谶@樣一片“地獄”,卻有著與生存、新生有關的人間故事。
焦 點
尋找樹洞寶寶
本刊記者/溫如軍
無論是父母還是社會,都應該細心呵護抑郁癥患者內心深處殘存的最后一道細微的光。
萬家無暴:一位男民警的
反家暴努力
本刊記者/龔怡潔
萬飛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在維護一種價值觀。
業 界
時間銀行悖論
本刊記者/萬小軍
該不該對志愿行為進行回報激勵?
國 際
乘風破浪的老人
文/馬銘澤
祝你80歲以后依然忙碌、有愛、古靈精怪。
書 評
公益的問題和主義——序
李小云《公益的元問題》
文/徐永光
本質上,我們都堅定行走在公益慈善的“朝圣”路上,前方就是公益文明的燈塔。
專 欄
從“自殺問卷”看“受益人目的”
倫理原則
文/賈西津
讓“好”事更符合“好”價值。
圖片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