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女王楊揚:體育不應該只有輸贏

明星公益
2021-08-11

微信圖片_20210809100416.jpg



作為冠軍,她對體育的感悟不僅在競技場之內,更多的體會來自于賽場外的人生。


本刊記者/邱慧

即便退役了十五年,楊揚依然和“冠軍”頭銜有著緊密關聯。她是中國冬奧會首枚金牌的獲得者,也是中國獲得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23年的短道速滑生涯里她拿下了59個世界冠軍,這一紀錄至今無人超越。2011年,她攜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成立“冠軍基金”,為運動員提供退役轉型和職業發展服務。

她有了更多的身份——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國際反興奮劑組織副主席、冠軍基金發起人、上海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創始人……她變得愈發忙碌,也被視為退役運動員轉型的典范。

7月的一個清晨,《中國慈善家》在上海見到楊揚時,她正在冰上為拍攝一部奧運加油短片做準備。從早上5點半到中午1點半,工作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躬身、右手上揚、左手彎曲至胸前,還是她熟悉的動作。她盡量控制著滑行的節奏,好照顧到不同的拍攝機位。笑容不夠,重來;吐詞不清晰,重來。跟比賽時不同,現在她可以重來無數次。她的眼神也不再那般犀利,整個人也不用帶著對金牌的渴望,柔性、熱情就夠了。

圖片

場上不只有冠軍

短道速滑的一圈跑道長度是111.12米,賽道較短,多名選手同時滑行,競爭激烈,結果也是難以預測。

1998年,日本長野,23歲的楊揚第一次參加冬奧會,她信心滿滿。在此之前,楊揚成績斐然,奪金是大家預想之內的事情。

短道速滑的競爭,核心在于不算長的賽道里同時考驗著運動員的爆發力、速度和應變能力。彎道是落后者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步。在最快時速超過60公里的比拼下,碰撞難以避免。拉拽、阻擋這些都有可能被判紅牌或者黃牌。

楊揚能明顯感覺到位居其后的韓國隊員想“彎道超車”。進入彎道時,后來者用手推向自己的胯部,她就用身體頂住。最終裁判判定楊揚出現橫切犯規,她的1000米金牌被取消。

在上訴機制尚未完善的當時,上訴也不能對結局有所改變。除了新一輪比賽時自己做戰術調整,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時間到了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這是中國參加的第6次冬奧會。此前,中國冬季運動體育代表團獲得了6枚銀牌2枚銅牌。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成為了這次參賽代表團的重要使命。

圖片

而在楊揚的記憶里,這是一次匯集“失利”“成長”“成名”三種體悟的比賽經歷。從1997年開始,楊揚世錦賽1000米、全能六連霸,1500米項目四奪世界第一的戰績讓她在這次冬奧會上被寄予厚望。

焦點賽場上,楊揚在拿手的1500米比賽中失利,僅獲得第四名。沒時間在失利的陰霾里蔫下來,很快她就得再次上場。44秒187,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楊揚獲得了中國代表團在冬奧會上首枚金牌。隨后,1000米比賽中她又以1分36秒391的成績再奪一金。

為中國代表團實現金牌零的突破,乃至獨得兩枚金牌,楊揚由此被媒體封上“冰雪女王”的稱號。

站在領獎臺的照片被她留存下來,放在辦公室的書架上。那是楊揚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里程碑的重要時刻。

那也是一個登峰造極的時刻。此后,只要是在比賽里取得銀牌、銅牌,外界都可以輕易地把她視為“失敗者”。但體育怎么能只有輸贏?楊揚始終質疑。

用楊揚的話來說,她拿過金牌,也承受過失落。

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楊揚以一枚銅牌告別自己的運動員生涯。賽程結束,楊揚隨代表團回國,下飛機時,賽事方安排獲得金牌的隊員走在最前面,然后是銀牌,最后是銅牌……早在機場等候的歡迎人群和記者簇擁著冠軍去召開新聞發布會。獲得銅牌的楊揚和其余幾名老將走在最后,出機場時,人群早已經散去。

“當時行李是統一走的特殊通道,我們就坐在馬路邊上等著!蹦莻場景至今讓楊揚印象深刻。奪金的高光時刻和被冷落的時刻形成的反差,讓她心中五味雜陳,“難道第二、第三不值得慶祝嗎?”

圖片
2002年2月16日,美國,2002鹽湖城冬奧會,楊揚獲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圖/ 視覺中國

她總會分享一個故事:都靈奧運會的女子越野滑雪20公里接力比賽中,呼聲較高的一名加拿大隊隊員的雪杖折了,對于一個要求四肢配合的比賽來說,隊員要在斷了一根雪杖的情況下完成比賽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根雪杖,隊伍從領先掉落至第四名。這時,另一支隊伍的教練區向他們遞來雪杖,最終加拿大隊拿到了銀牌。而遞雪杖的是競爭對手挪威隊的教練。這位教練說,“我不能看到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運動隊,因為器材的原因而不能發揮出水平!

這個故事讓楊揚非常觸動,“體育不應該只有殘酷的一面!睆膸p峰到冷落,這段寶貴的經歷奠定了她日后轉型的基礎。

她反復提及比賽給她帶來的成長,“體育不應該只有輸贏,重要的是在其中我們得到成長,我們要為體育精神歡呼!

問道公益

2006年8月,31歲的楊揚在北京舉行了退役儀式,正式告別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她把那枚“最后的銅牌”所獲獎金1萬美元捐贈給了國際公益體育組織“兒童樂益會” 。

之后,她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運動員代表受邀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亞參加志愿者活動。他們在當地的社區帶著孩子一起運動、玩耍。社區里的房子是塑料薄膜包裹的鐵皮箱,臟亂的環境更是加劇了傳染病的傳播。

圖片
2006年5月24日,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楊揚和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前門將高紅一起參加了國際人道主義機構在埃塞俄比亞組織的慈善活動,為推動世界不發達地區的兒童體育事業籌款。圖/新華

楊揚告訴《中國慈善家》,自己沒想到的是,即便是生存環境這么惡劣的情況下,這些孩子依然在享受著體育帶給他們的快樂。

在這之前,她正經歷著退役后的迷茫期。那是一種夾雜著疲憊、情緒低落、無所事事的失落感。長期在封閉式的訓練中,她和社會阻斷太久,除了短道速滑,她想不到自己還能有什么生存的技能。楊揚回憶起那時的自己:累了,對運動沒有任何熱情和激情。

而志愿服務讓她看到了光。在埃塞俄比亞開展志愿服務后,她把體育志愿活動列入職業方向里,開始參與不同的體育志愿者活動。她還以志愿者的身份進入奧組委,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辦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8天。楊揚和鄧亞萍、高敏、謝軍組成的體育冠軍心理援助團跟隨紅十字會一同前往災區。他們的任務就是陪著災區的孩子“玩”,以此來疏解地震給孩子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原來只在電視里才看到的體育明星走到跟前,讓不少孩子喜出望外。

如果說非洲的志愿服務經歷讓楊揚決意加入體育志愿服務行列,那么,汶川的經歷則是讓她鎖定了公益路徑的一個焦點:青少年體育教育。

2009年,結束了在北京奧組委志愿者部工作的楊揚,與時任聯合清科集團總裁的倪正東、時任凱旋創投副總裁的陶冶一起,在香港注冊了啟動資金100萬元的北極星慈善基金。

這是她第一次讓自己的公益規劃有了載體,也是她思考體育精神轉化為公益力量的始發點。

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年,就在地震災區四川省什邡市啟動了“快樂運動”的培訓工作,參與的師生超過了400名。

從黑龍江的小縣城走出來,一路走到國際賽場,楊揚說是體育讓自己能夠有機會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她想讓更多的青少年能夠有這樣的機會。

楊揚告訴《中國慈善家》,做事情是個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需要和并不太理解你的人打交道。楊揚見得多了,也有出資人不在乎項目的內容,全盤否定她的想法,她只能接受!斑@條路不行,只能換一條再走!彼嘈φf。

圖片
2009年6月1日,楊揚和楊威等奧運冠軍在四川省什邡市南泉中心學校開展“快樂運動”項目。圖/受訪者提供

更深的關懷

楊揚總說自己是奧林匹克精神的信奉者。她把《奧林匹克憲章》里的一段話分享給傾聽者:“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她說,對于這個精神的理解來自于退役后的生活,而非那個站在領獎臺的巔峰時刻。

2010年,退役后的第四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提名楊揚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她以89票贊成5票反對的優勢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首位運動員出身的國際奧委會委員。

2016年6月,第56屆國際滑聯代表大會,楊揚再次當選為速滑第一理事,成為國際滑聯125年的歷史中,首位當選的女性速滑理事。2019年11月7日,在由38名成員組成的WADA理事會投票中,楊揚以高票當選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副主席,這也是中國人首次進入該機構的最高領導層。

楊揚用“跑步成長”形容自己在國際體育組織的工作,沒有薪水,更多的時候“像是一群為體育服務的志愿者”。

對運動員職業發展的關注,就是從參加國際奧委會的工作開始的。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通過亞奧理事會運動員委員會邀請,楊揚和李娜、王雁、董震、鐘倪五人開始針對中國運動員開展調研。為了確保樣本數量和數據真實,他們跑到食堂找運動員們并將問卷發放下去,最終收回了500多份問卷。

把問卷內容提取出來后,他們梳理形成了長達70多頁的《中國優秀運動員職業生涯過渡調研報告》。報告顯示,79.8%的運動員認為退役后求學、就業的主要困難在于文化課基礎低,而97.2%的運動員有意愿參加職業培訓。

“大多數運動員退役之后,想過上普通的生活都不容易!睏顡P說,運動員由于長期專注于訓練一項技能,即便退役后想嘗試新的東西,也沒勇氣和把握。更為現實的問題是,長期訓練積攢的傷病以及空白的社會經驗等不足會在退役后集中暴露出來。

楊揚發現在國際奧委會里有專門的“運動員職業發展項目”,項目的內容輻射了運動員從現役到退役的教育、生活技能和職業發展服務。

當時,在國際奧委會的總部辦公室里有張地圖,大部分國家都有著紅色標記,而這些密密麻麻的紅點里卻沒有中國。工作人員告訴楊揚,紅色標記代表著已經開展過運動員職業發展項目的國家。

回國后,楊揚向中國奧委會秘書處申請把這一項目引入中國。為了能讓項目有更好的承載,2011年5月,北極星慈善基金會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成立了冠軍基金,正式設立對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項目。

圖片

雖然叫冠軍基金,但我們并不是只為冠軍服務,而是倡導運動員做最好的自己。”楊揚說,“冠軍基金”這個名字來源于和羅格主席的聊天,當時對方的一席話讓她現在仍記憶猶新:“羅格主席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更多的金牌獲得者,而是培養真正的冠軍,金牌和冠軍是兩個概念。我們有太多金牌運動員,但我們需要更多的‘冠軍運動員’。

到國際體育組織工作后,楊揚看到了更多“金字塔底”的普通運動員,和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相比,他們得到的關注度更小,資源也更少。

項目在中國推行時,時任國際奧委會運動員事業規劃項目負責人帕特里克·格蘭能反復詢問中國退役運動員的情況!拔覀兌枷M@個培訓項目面對的是所有運動員,尤其是那了些沒有名氣、成績不算出眾的運動員!睏顡P說,基金最初的融資大多是來自贊助商和朋友的支持,只要是運動員都能來參加培訓,所有的培訓都不收費,包吃包住。

把賽場上的能力帶到職場

冠軍基金成立之初,朋友問楊揚,為什么不干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楊揚告訴《中國慈善家》: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

楊揚坦言,冠軍是源源不斷產生的,自己冠軍的影響力總會下降直至消失。但她希望,能有更多的運動員參與,“體育事業本來就是要有更多人的參與!

成立7個月,冠軍基金已做了4次規模不等的中國運動員職業發展培訓,一些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也加入了這個項目,給其他退役的運動員做分享。

微信圖片_20210810190603.jpg

眼看著培訓規模日益壯大,無論是從內部的管理還是項目的發展,擺在楊揚眼前的任務是,她必須要找到一位更為專業的公益幫手。

冠軍基金的現任秘書長孫小峰就是這個時候加入的。孫小峰直言,項目進行的初期,包括楊揚在內的工作人員都花了很大的力氣為培訓班里的運動員爭取就業機會。楊揚一直認為,運動員即便退役了,要強的性子也不會改變。身為運動員,她太熟悉那種面對需要幫助也羞于開口的窘境。她也清楚,運動員退役的過渡期里,“覺得自己退了役就像一個包袱”的感受。

孫小峰和楊揚討論將著力點漸漸調整到幫運動員認識自我和社會,做好定位。冠軍基金要做的就是通過培訓告訴他們,缺失的職場技能可以后天彌補,運動場上培養的執行力、抗壓能力是他們優于常人的地方。

“首先我們要認可自己,同時了解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情!彼麄児膭钸\動員多去嘗試,通過實習和實戰摸索到合適的發展方向!爱斎徊皇菑牧汩_始,他們可以把運動場上積攢的能力轉化為職場的能力。

楊揚說,無論是現役還是退役的運動員,都是中國體育最大的財富,也是中國體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冠軍基金要做的就是挖掘這些財富,喚醒他們內心的潛力。

中國的專業運動員在役期間,醫療方面的保障是較為完善的,但是在他們正式成為專業運動員之前(包括試訓期)和從運動隊退役之后,面臨著很大的保障機制欠缺的風險。

2018年12月,中國女足前隊員張鷗影因病離世,年僅43歲。張鷗影患病期間,不堪醫療費重負的消息傳出后,冠軍基金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為她募集了80多萬元的善款。她不幸離世后,冠軍基金利用剩余的60余萬元善款成立了一個運動員醫療救助基金——運動員大病救助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因大病而陷入困境的運動員。

救助基金成立兩年以來,一共救助了8位運動員。秘書長孫小峰認為這個數量遠遠不夠,究其原因,他覺得是項目的宣傳力度不夠,運動員們不了解這個項目甚至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孫小峰希望,他們的項目能有更多的展現。

圖片
2007年7月17日,中國北京,在清華大學結束了五年的大學生活后,楊揚順利從經濟管理學院畢業。圖/視覺中國

冠軍基金似乎也還有更大的潛能。成立十年,冠軍基金服務過近5000名運動員,但和每年一萬名專業運動員退役的規模相比,這個數字并不多。

但楊揚覺得,“目前這個規模正合適”。在她看來,規模的擴張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項目支撐,也需要更好的管理團隊,以及更多的展示平臺。此外,這個度如何把握,也是她非常在意的事情 ——她不想利用一些運動員的遭遇來博取社會對運動員群體的同情,她更希望能保護這個群體。

“過度地消費運動員群體,就會失去他們的信任!睏顡P說。

她發現,近幾年退役運動員的職業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的想謀個穩定職位,到現在的想自主創業,還有的是想做一些公益項目。為此,冠軍基金也與時俱進地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在培訓里增加了“如何用運動員屬性去做公益推廣”的內容。

創業者

在上海,楊揚經營著一家占地1800平方米的雙層冰場。2013年,楊揚在上海創辦了飛揚冰上運動中心,有人說她“終究還是下海了”,但她更愿意把冰場稱為滑冰學校。

在她看來,體育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本身就是一種公益;鶎W校不過是采用了商業的方式,來做人才培養、冰上運動的推廣工作。

在溫潤的南方,推行一項冰上運動的難度無異于讓一個南方人接受北方綿密濃稠的芝麻醬。她也因此被外界稱為“北冰南移”的先行者之一。

那時,擺在初創業的楊揚面前的難題是:沒有管理經驗如何帶團隊、如何在南方可持續地推廣一項新的運動。楊揚曾經找到周邊的19個學校負責人,向他們推薦冰上運動,但最終只有一個學校接受了冰上項目進學校的提議。

冰場建立初期,因為學員太少,每日高成本運營難以為繼,冰場一度險些被轉手。

其后,鼓勵體育產業大發展的國務院46號文發布,中國北京獲得了2022年申辦冬奧會的資格,冰雪運動也在利好之下在市場上快速升溫。

圖片
2015年4月13日,上海,2015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典禮前瞻,楊揚領銜眾滑手與孩子冰上歡樂。圖/視覺中國

楊揚告訴《中國慈善家》,在政策的扶持下,冰場也享受到了市場紅利,實現了營收平衡,同時還跑通了市場化訓練培養與專業人才輸送的通道。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冰場的8名學員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跨界跨項國家集訓隊分赴匈牙利、英國、德國參加集訓。

2019年1月楊揚又做了更大膽的嘗試,在上海開展為期50天的戶外冰上嘉年華。起初團隊都覺得她“瘋了”——且不說執行難度巨大,就連南方游客能否接受,他們都毫無把握。但楊揚還是堅持把這一項目做成了,成為了“北冰南展戰略”中的重要篇章。

公益和商業哪個更讓她操心?楊揚說,十分的壓力大概可以三七分,經營冰場的壓力是“七”,因為商業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市場化運作。楊揚直言,盡管兩者的出發點一致,但公益和商業有著本質的區別:公益能夠互通資源,而商場上只有競爭、擴張和市場。

她反復把青少年冰雪人才培養掛在嘴邊。在她看來,無論是商業還是公益的方式,最終都應該能實現這一目標,都算是她在體育事業里的不同的嘗試。

北京取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后,楊揚當選了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委員會主席。她還當選了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在參政議政的場合,她的話題也大多與推廣冰雪運動相關。

楊揚說,自己始終相信體育是有力量的,這份力量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在她看來,在中國,體育公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攝影:MORE × JOLI Studio(除署名外)
圖片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